简体版| 繁体版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江及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处东经112°2301″~113°2310″,北纬22°3845″~23°3433″。最东是顺德区容桂街道办,与中山市隔江相望;最北是三水区迳口经济开发区择善,与清远市为邻;最西是高明区更合镇老香山,与云浮市、肇庆市接壤;最南是高明区皂幕山,与云浮市相连;东距广州仅6km,东南距香港96km,南距澳门135km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大部分为平原台地区,地势大致西北、西南部高,中、东南部低。最高峰为高明区杨和镇的皂幕山,海拔高程805m,三水区大朗涡地势低洼,高程-1.7m,为全市最低点。

我市处于华南地层区东江地层分区阳春-花都地层小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化石较为丰富。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中以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分布最广。目前,除青白口纪、震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新近纪地层未见出露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本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之花县凹褶断束的西南部,经历了冒地槽—准地台—大陆活动边缘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志留纪为冒地槽发展阶段,沉积了一套以海进系列为特色的碎屑岩,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泥盆纪至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发展阶段,沉积了泥盆纪—石炭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印支运动使准地台盖层发生褶皱变形。晚三叠世以后进入了活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燕山运动活动较强烈,大量岩浆岩侵入,断裂构造发育,基本奠定了本市北东走向的构造格局。燕山运动晚期至喜山运动初期,在区域性左旋走滑拉张机制下,形成了三水断陷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了厚达8000m的白垩纪—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喜山运动表现为强烈的差异性断陷和隆升,北西向断裂发育,并伴有火山喷发,形成以粗面岩和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列。显然,多期次强烈构造运动造就了佛山市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成了以北东向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为主导、北西和东西向区域性断裂叠加、复合的佛山市主体构造格架。

市内岩浆岩有侵入岩和火山岩。侵入岩总面积439.57 km2,以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花岗岩为主,岩性主要以二长花岗岩为主,集中分布于高明区和三水区,顺德区零星分布;火山岩面积17.58 km2,分布于南海区西樵山、狮岭以及禅城区紫洞、王借岗等地,时代为始新世,岩性以粗面岩和玄武岩为主。

区内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基岩裂隙水又可分为层状岩裂隙水、红层裂隙水和块状岩裂隙水三个亚类。根据岩土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区内岩土体可划分为3类土体和6类工程地质岩性组,分别为卵砾单层土体,砂类土、粘性土双层土体,砂类土、粘性土、淤泥类土多层土体,层状片岩、板岩、千枚岩岩性组,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组,“红层”碎屑岩岩性组,层状碎屑岩岩性组,块状喷出岩岩性组和块状侵入岩岩性组。砂类土、粘性土双层土体和砂类土、粘性土、淤泥类土多层土体中松散—稍密砂土易引起地震砂土液化,软土发育,呈流塑—软塑状,含水量大,属高压缩性低强度软土,承载力低,易引发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层状片岩、板岩、千枚岩岩性组和层状碎屑岩岩性组裂隙发育,顺坡向结构面、软弱层易形成滑坡、崩塌;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组岩溶发育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红层”碎屑岩岩性组岩石极易风化,风化层较厚,易引发水土流失、滑坡、崩塌;块状喷出岩岩性组火山喷发软弱夹层易形成滑坡、崩塌;块状侵入岩岩性组节理发育,岩石极易风化,侵蚀切割强烈,风化层较厚,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预警等级